赏析 注释 译文

师说

韩愈 韩愈〔唐代〕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注释
学者:求学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所以,用来……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传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惑,疑难问题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知,懂得。
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意动用法,以……为师。从师,跟从老师学习。
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做动词。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庸,发语词,难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独。
是故:因此,所以。
无:无论、不分。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说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师存在。
师道:从师的传统。即上文所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出人:超出于众人之上。
犹且:尚且。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动。
耻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耻,以……为耻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啊!
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习,使……学习。其,指书。句读,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读(逗)的教学。
句读之不知:不知断句风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之,提宾标志。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从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不从师。不,通“否”。
小学而大遗:学了小的(指“句读之不知”)却丢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遗,丢弃,放弃。
巫医:古时巫、医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祷为职业的人。
百工:各种手艺。
相师:拜别人为师。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
年相若:年岁相近。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足,可,够得上。盛,高大。谀,谄媚。
复:恢复。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难道,表反问。欤,语气词,表感叹。
圣人无常师: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县境)的国君,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
苌(cháng)弘:东周敬王时候的大夫,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
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相传孔子曾向他学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周礼。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这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论语·述而》原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不必:不一定。
术业有专攻:在业务上各有自己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李氏子蟠(pán):李家的孩子名蟠。李蟠,韩愈的弟子,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乐》已失传,此为古说。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古称解释经文的著作为传。通,普遍。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不良风气的束缚。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嘉:赞许,嘉奖。
贻:赠送,赠予。

参考资料:

1、李世中,沈阳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54-55
2、阴法鲁.《古文观止译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70

文言现象

通假字
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⒉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⒊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代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代指前面的“六艺经传”,译为它们。这是宾语前置句式)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
【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焉】
①则耻师焉:(他们)
②或师焉或否焉:(助词:不译)
③犹且从师而问焉:(兼词:于之)

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古今异义
⒈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⒊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⒋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⒍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⒎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⒏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⒐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⒑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⒒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被动句
1、不拘于时

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 或师焉,或否焉 (“否”后省“师”)
6 生乎吾前(者)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解析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从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分句赏析

  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贯穿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内容的高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入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耻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参考资料:

1、河阳柳编著;杨丕祥主编;刘荣成,梁永祥,崔思明,马长民副主编.韩愈文选 注释·译文·解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01:第7页

写法总述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强说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

  分析

  《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老师的年长年少,作者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明确了择师的标准。接着就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抨击“耻学于师”的人,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人们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揭露士大夫之族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指出了他们在“从师”问题上的不同态度,点明了从师学习的重要。作者从“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择师标准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论断。为了证明这一论断,作者选择了孔子的言行来作证。在当时人们的心中,孔子是圣人,圣人尚且如此,那一般人就更不必说了。而且作者虽只用了寥寥数语,而孔子的言行却写得具体,因而很有说服力。这样,文章以其鲜明的中心、清晰的层次,充分的说理体现了逻辑思维的严密。

  构思

  《师说》堪称美文极品。

  《师说》以抽象思维为主,阐述的是生活中事,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有着永远的意义《师说》的语言推理严谨,风格冷俊。《师说》的态度是批评教诲。

  但它们的成功绝不是这些零零碎碎的个别现象所能形成的。应该是诸多方面在矛盾意识、人性意识、意境意识的统帅下,以思维单元为一般规律所组成的有机体。

  《师说》:

  一师说(话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历史地位)/传道受业解惑(作用职责)

  从师(阐述):人非生而知之(小话题)/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庸知年之先后(小结论)

  师道(结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以上是第一段,全文总话题,“师说”。

  二 第二段是论述的核心部分,以对比论证为主,写不同的师道、不同的做法,得到的不同结果。

  师道:师道不传(话题)/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结论)

  从师:今之众人(话题)/对子女//对自己/小学大遗(结论)

  今之众人(话题)/巫医百工//士大夫族/师道不复可知矣(结论)

  三 第三段是全文的结论,照应首段“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圣人无常师(话题)/孔子从师(阐述)/师不必贤于弟子(结论)

  “圣人无常师”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照应“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个段落的内容,形式上构成一种回环美(师说——从师——师道/师道——从师——师说),内容上说理更加严密,环环相扣,起于“师说”,结于“师说”。

  四 第四段只是一个交代,说明写作缘由和目的。

  全文重点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提高。批判了“耻学于师”及“群聚笑之”的不良风气。同时在对老师的作用或职责的界定上,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关键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逻辑关系。“解惑”即解答个别问题,“受业”指传授系统知识,“传道”则具有更高境界的意义,强调应用能力(素质)的形成。

  一般肢解文章的方法,仅限于“解惑”“受业”,而“道”的形成则完全靠学生自己的“悟性”,明确了“三个意识”的重要意义,和“两个单元”的一般规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才能使学生在能力形成方面,有想对明确的思路。这一飞跃就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不再迷茫,不再困惑,不再有登天无路、下地无门的不知所措。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末段教学意义

  《师说》的末段一般认为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亦或仅仅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一个借口。可是如果我们认真联系前文,就会发现末段与第三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意义结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一视角看,这看似无足轻重的地方,确实全文的文眼,忽略了这一文眼,全文犹如未点睛之龙,仅仅有其形,而缺少生动真切之感。 首先,末段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是全文最重要的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

  《师说》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的理性陈述完毕,第二段以感慨发端,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浮靡之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鉴赏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文章开头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师道: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标准(以谁为师)。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从“解惑”(道与业两方面的疑难)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从“传道”出发,推论从师即是学道,因此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一段,层层顶接,逻辑严密,概括精练,一气呵成,在全文中是一个纲领。这一段的“立”,是为了下文的“破”。一开头郑重揭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势如风雨骤至,先声夺人。接着,就分三层从不同的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先以“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作对比,指出圣与愚的分界就在于是否从师而学;再以士大夫对待自己的孩子跟对待自己在从师而学问题上的相反态度作对比,指出这是“小学而大遗”的糊涂作法;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与士大夫耻于相师作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智不及他们所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作者分别用“愚”、“惑”、“可怪”来揭示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风气的不正常。由于对比的鲜明突出,作者的这种贬抑之辞便显得恰如其分,具有说服力。

  在批判的基础上,文章又转而从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孔子的言论和实践,说明师弟关系是相对的,凡是在道与业方面胜过自己或有一技之长的人都可以为师。这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一观点的进一步论证,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于师事“位卑”者、“年近”者的现象进一步批判。

  文章的最后一段,交待作这篇文章的缘由。李蟠“能行古道”,就是指他能继承久已不传的“师道”,乐于从师而学。因此这个结尾不妨说是借表彰“行古道”来进一步批判抛弃师道的今之众人。“古道”与首段“古之学者必有师”正遥相呼应。

  在作者的论说文中,《师说》是属于文从字顺、平易畅达一类的,与《原道》一类豪放磅礴、雄奇桀傲的文章显然有别。但在平易畅达中仍贯注着一种气势。这种气势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和严密的逻辑所形成的夺人气势。作者对自己的理论主张高度自信,对事理又有透彻的分析,因而在论述中不但步骤严密,一气旋折,而且常常在行文关键处用极概括而准确的语言将思想的精粹鲜明地表达出来,形成一段乃至一篇中的警策,给读者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如首段在一路顶接,论述从师学道的基础上,结尾处就势作一总束:“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圣人无常师”一段,于举孔子言行为例之后,随即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从“无常师”的现象一下子引出这样透辟深刻的见解,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其次是硬转直接,不作任何过渡,形成一种陡直峭绝的文势。开篇直书“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已见出奇;中间批判不良风气三小段,各以“嗟乎”、“爱其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发端,段与段问,没有任何承转过渡,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这种转接发端,最为韩愈所长,读来自觉具有一种雄直峭兀之势。

  此外,散体中参入对偶与排比句式,使奇偶骈散结合,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

参考资料:

1、陈振鹏,章培恒主编.古文鉴赏辞典 上 第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07:第872-874页
韩愈

韩愈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猜您喜欢
赏析

杂剧·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关汉卿关汉卿 〔元代〕

楔子

(冲末扮柳耆卿,引正旦谢天香上)(柳诗云)本图平步上青云,直为红颜滞此身。老天生我多才思,风月场中肯让人?小生姓柳名永,字耆卿,乃钱塘郡人也。平生以花酒为念,好上花台做子弟。不想游学到此处,与上厅行首谢天香作伴、小生想来,今年春榜动选场开,误了一日,又等三年。则今日辞了大姐,便索上京应举去。大姐,小生在此,多蒙管待。小生若到京师阙下得了官呵,那五花官诰、驷马香车,你便是夫人县君也。(正旦云)耆卿,衣服盘缠我都准备停当,你休为我误了功名者。(净扮张千上,云)小人张千,在这开封府做着个乐探执事。我管的是那僧尼道俗乐人,迎新送旧,都是小人该管,如今新除来的大尹姓钱,一应接官的都去了,止有妓女每不曾去。此处有个行首是谢天香。他便管着这散班女人,须索和他说一声去。来到门首也。谢大姐在家么?(旦见科,云)哥哥,叫我做甚么?(张千云)大姐,来日新官到任,准备参官去。(旦云)哥哥,这上任的是甚么新官?(张千云)是钱大尹。(旦云)莫不是波厮钱大尹么?(张千云)你休胡说,唤大人的名讳!我去也。谢大姐,明日早来参官。(下)(柳云)大姐,你喜欢咱!钱大尹是我同堂故友,明日我同大姐到相公行分付着看觑你,我也去的放心。(正旦唱)

【仙吕】【赏花时】则这一曲翻成和泪篇,最苦偏高离恨天,双泪落尊前。山长水远,愁见理行轩。

【玄篇】待得鸾胶续断弦,欲盼雕鞍难顾恋。谢他新理任这官员,常好是与民方便,咱又得个一夜并头莲。(同下)


第一折

(外扮钱大尹,引张千上,诗云)寒蛩秋夜忙催织,戴胜春朝苦劝耕。若道民情官不理,须知虫鸟为何鸣?老夫姓钱名可,字可道,钱塘人也。自中甲第以来,累蒙擢用,颇有政声。今谢圣恩,加老夫开封府尹之职。老夫自幼修髯满部,军民识与不识,皆呼为波厮钱大尹。暗想老夫当时有一同堂故友,姓柳名永,字耆卿。论此人学问,不在老夫之下。相离数载,不知他得志也不曾?使老夫悬悬在念。今日升堂,坐起早衙。张千,有该签押的文书,将来我发落。(张千云)禀的老爷知道,还有乐人每未参见哩。(钱大尹云)前官手里曾有这例么?(张千云)旧有此例。(钱大尹云)既是如此,着他参见。(张千云)参官乐人走动!(正旦同众旦上,云)今日新官上任,咱参见去来。你每小心在意者!(众旦云)理会的。(正旦唱)

【仙吕】【点绛唇】讲论诗词,笑谈街市,学难似风里扬丝,一世常如此。

【混江龙】我逐日家把您相试,乞求的教您做人时,但能勾终朝为父,也想着一日为师。但有个敢接我这上厅行首案,情愿分会与你这搬演戏台儿。则为四般儿误了前程事,都只为聪明智慧,因此上辛苦无辞。

(众旦云)姐姐,你看笼儿中鹦哥念诗哩。(旦云)这便是你我的比喻。(唱)

【油葫芦】你道是金笼内鹦哥能念诗,这便是咱家的好比似。原来越聪明越得不出笼时!能吹弹好比人每日常看伺,惯歌讴好比人每日常差使。(云)我不怨别人。(众旦云)姐姐,你怨谁?(旦云)咱会弹唱的,日日官身;不会弹唱的,倒得些自在!(唱)我怨那礼案里几个令史,他每都是我掌命司,先将那等不会弹不会唱的除了名字,早知道则做个哑猱儿。

【天下乐】俺可也图甚么香名贯人耳!想当也波时,不三思:越聪明,不能勾无外事。卖弄的有伎俩,卖弄的有艳姿,则落的临老来呼"弟子"!(张千云)谢大姐,你怎生这早晚才来?你只在这里,我报复去。(做报科,云)报的老爷得知:有乐人每来参见。(钱大尹云)别的休进来,则着那为头的一人来见。(张千云)别的都回去,则着谢大姐过去哩!(众旦下)(正旦见、拜科,云)上厅行首谢天香谨参。(钱大尹云)休要误了官身。(旦云)理会的。(做出门科,云)爷爷,那官人好个冷脸子也!(唱)

【金盏儿】猛觑了那容姿,不觉的下阶址,下场头少不的跟官长厅前死;往常觑品官宣使似小孩儿。他则道官身休失误,启口更无词。立地刚一饭间,心战勾两炊时。

(柳上,云)大姐参官去了,我看大姐去来。(做见旦科,云)大姐,你参了官也?我过去见他。(正旦云)你休见罢,这相公不比其他的!(柳云)不妨事,哥哥看待我比别人不同。(做见张千科,云)大哥,报复一声:杭州柳永特来参谒。(张千云)这个便是早晨间在谢大姐家的那先生。你在这里,我报复去。(做报科,云)衙门外有杭州柳永特来拜见。(钱大尹云)他说是杭州柳永?(张千云)是。(钱大尹笑云)老夫语未绝口,不想贤弟果然至此,使老夫不胜之喜。道有请!(张千云)请进。(柳见钱科,云)小弟游学到此,不意正值高迁!一来拜贺兄长,二来进取功名去也。(钱大尹云)自别贤弟许久,想慕颜范,使老夫悬悬在念。今日一会,实老夫之幸也。左右,看酒来!(柳云)兄弟去的急,不必安排茶饭。(钱大尹云)虽然如此,许久不会,何妨片时?张千,就讼厅上看酒来,管待学士!(柳云)哥哥,这是国家公堂,不是您兄弟坐的去处。(钱大尹云)贤弟差矣!一来是老夫同堂故友,二来贤弟是一代文章,正可管待!老夫欲待留贤弟在此盘桓数日,便好道大丈夫当以功名为念,因此不好留得。贤弟,请满饮一杯!(把酒科)(柳云)兄弟酒勾了也!辞了哥哥,便索长行。(钱大尹云)贤弟,不成管待。只听你他日得意,另当称贺。贤弟,恕不远送了。(柳云)哥哥不必送。(出见旦科,云)柳永,你为甚么来?则为大姐,怎就忘了?我再过去!(正旦云)耆卿,你休去!这相公不比其他的。(柳云)不妨事,哥哥待我较别哩。(做见张千科,云)张千,再报一声。(张千云)你怎么又来?(柳云)你道杭州柳永再来拜见,有说的话。(张千报科,云)杭州柳永又要见相公,有说的话。(钱大尹云)是、是,想必老夫在此为理,有见不到处。道有请!(张千云)有请。(见科,钱大尹云)老夫在此为理,多有见不到处。我料贤弟必有嘉言善行教训老夫咱!(柳云)您兄弟别无他事,则是好觑谢氏。(钱云)耆卿,敬重看待。恕不远送!(柳云)多谢了哥哥、(柳见旦,云)大姐,我说了也。他说"敬重看待。"(正旦云)耆卿,你知道相公的意思么?(柳云)我不知道。(正旦唱)

【醉中天】初相见呼你为学士,谨厚不因而;今遍回身嘱付尔,相公也冷眼儿频偷视。你觑他交椅上抬颏样儿,待的你不同前次,他则是微分间将表字呼之。

(柳云)怕你不放心,我再过去。(正旦云)耆卿,你休过去。(柳云)不防事,哥哥待我较别哩。(钱大尹云)张千,你近前来。恰才耆卿说道:"好觑谢氏",必定是峨冠博带一个名士大夫,你与老夫说咱。(张千云)禀的老爷知道,就是早晨参官的谢天香。(钱大尹云)哦,是早间那个谢氏!耆卿,你错用了心也!(柳做见张千科,云)张大哥,你再报一声:"杭州柳永再有说话。"(张千云)你怎么又来?我不敢过去。(柳云)不妨事,再说一声。(张千报科,云)杭州柳永有说的话。(钱大尹云(着他过来。(柳进见科)(钱大尹云)耆卿,有何见谕?(柳云)哥哥,则是好觑谢氏!(钱大尹云)我才不说来:"敬重看待。"恕不远送!(柳见旦,云)相公说"敬重看待",可是如何?(正旦唱)

【金盏儿】你拿起笔作文词,衜才调无瑕疵,这一场无分晓、不裁思。他道"敬重看待",自有几桩儿:看则看你那钓鳌八韵赋,待则待你那折桂五言诗,敬则敬你那十年辛苦志,重则重你那一举状元时。(柳云)大姐,你也忒心多。怕你放不下,我再过法。(正旦云)耆卿,休去!(柳云)不妨事,哥哥看待较别哩。(见张千科,云)张大哥,你再过去,说杭州柳永又来,有说的话。(张千云)你还不曾去哩!这遭敢不中么?(柳云)不妨事。(张千报科,云)杭州柳永又来,有话说。(钱大尹云)着他过来。(见科,钱大尹云)耆卿,有何说话?(柳云)哥哥,好觑谢氏!(钱大尹做怒科,云)耆卿,你种的桃花放,砍的竹竿折!(柳云)多谢了哥哥。(出见旦,云)我说了也。(正旦云)相公说甚么来?(柳云)相公说:"种的桃花放,砍的竹竿折。"(正旦唱)

【醉扶归】你陡恁的无才思,有甚省不的两桩儿?我道这相公不是漫词,你怎么不解其中意?他道是种桃花砍折竹枝,则说你重色轻君子!

(柳云)怕你不放心,待我再去与他说过。(正旦云)耆卿,你休去!(柳云)不妨事,哥哥待我较别哩。(见张千云)张大哥,你再说一声,杭州柳永又来有话说。(张千云)那里有个见不了的?我不敢报。(柳云)我自过去。(张千报科)(钱大尹云)敢是杭州柳永?(张千云)便是。(钱大尹云)泼禽兽!你则管着这一桩儿!且过一壁。(柳云)张千进去,可怎生不见出来?莫非他不肯通报?我自过去。(进见科,云)哥哥……(钱大尹怒云)敢是"好觑谢氏"?张千,抬过书案者!耆卿,是何相待?"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你何轻薄至此!这里是官府黄堂,又不是秦楼楚馆,则管里"谢氏"、"谢氏"!耆卿,我是封府尹,又不是教坊司乐探!平昔老夫待足下非轻,可是为何?为子有才也。古人道。"德胜才为君子,才胜德为小人。"今观足下所为,可正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礼记》云:君子"好声乱色,不留聪明"。《老子》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大丈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好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今子告别,我则道有甚么嘉言善行,略无一语;止为一匪妓,往复数次,虽鄙夫有所耻,况衣冠之士,岂不愧颜?耆卿,比及你在花街里留意,且去你那功名上用心,可不道"三十而立"!当今王元之七岁能文,今官居三品,见为翰林学士之职;汝辈不自耻乎,耆卿!(诗云)则你那浑身多锦绣,满腹富文章。不学王内翰,只说谢天香。张千,你近前来。(做耳喑科,云)只恁的便了。(张千云)理会的。(钱大尹云)左右的,击鼓退堂,我回私宅去也。(下)(柳见旦科)(正旦云)我说甚么来,直逗的相公恼了!(柳云)大姐放心。我到帝都阙下,若得一官半职,钱可道,你长保着做大尹,休和咱轴头儿厮抹着!大姐,我今便索长行也。(正旦云)妾送你到城外那小酒务儿里,权与你饯行咱!(张千上,云)等我一等,我张千也来送柳先生。(柳云)多有起动了!大姐,我临行做了一首词,词寄〔定风波〕,是商角调,留与大姐表意咱。(词云)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日上花梢,莺喧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髻,终日恹恹倦梳裹。无奈,想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收拾蛮笺象管,拘束教吟和。镇日相随莫抛躲,针线拈来共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张抄科,云)我先回去也。(下)(正旦云)耆卿,你去也,教妾身如何是好?(柳云)大姐放心,小生不久便回。(
正旦唱)

【赚煞】我这府里祗候几曾闲,差拨无铨次,从今后无倒断嗟呀怨咨。我去这触热也似官人行将礼数使,若是轻咳嗽便有官司。我直到揭席时、来到家时,我又索趱下些工夫忆念尔。是我那清歌皓齿,是我那言谈情思,是我那湿浸浸舞困袖梢儿。(下)


第二折

(钱大尹上,云)事不关心,关心者乱。老夫钱大尹。昨曰使张千干事,这早晚不见来回话。左右,门首觑着,来时报复我知道。(张千上,云)自家张千是也。奉俺老爷命,着干事回来,如今见老爷去咱。(见科,钱大尹云)张千,我分付你的事如何?(张千云)奉老爷的命,使我跟他两个到一个小酒务儿里饯别。柳耆卿临行做了一首词,词寄〔定风波〕,小人就记将来了。(钱大尹云)你记的了?(张千云)小人记的颠倒烂熟、(钱大尹云)你念。(张千念云)"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做不语科)(钱大尹云)怎的?(张千云)老爷,孩儿忘了也。(钱大尹云)却不道记的颠倒烂熟那?(张千云)孩儿见了老爷惧怕,忘了也。(钱大尹云)有抄本么?(张千云)有抄本。(钱大尹云)将来我看。(张千云)早是我抄得来了。(做递科)(钱接念科,云)"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日上花梢,莺喧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髻,终日恹恹倦梳裹。无奈,想薄情一去,音书无个!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收拾蛮笺象管,拘束教吟和。镇日相随莫抛躲,针线拈来共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嗨!耆卿,你好高才也。似你这等才学,在那五言诗、八韵赋、万言策上留心,有甚么都堂不做那!我试再看:"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耆卿怪了老夫去了也!老夫姓钱名可,字可道。这词上说"可可"二字、明明是讥讽老夫。恰才张千说记的颠倒烂熟,他念到"事事",将"可可"二字则推忘了;他若念出"可可"二字来,便是误犯俺大官讳字,我扣厅责他四十。这厮倒聪明着哩!(张千云)也颇颇的!(钱大尹云)我如今唤将谢天香来,着他唱这〔定风波〕词,"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若唱出"可可"二字来呵,便是误犯俺这大官讳字,我扣厅责他四十;我若打了谢氏呵,便是典刑过罪人也,使耆卿再不好柱他家去。耆卿也,俺为朋友,直如此用心!我今升罢早衙,在这后堂闲坐。张千,与我题名唤姓将谢天香来者!(张千云)理会的。(做唤科,云)谢天香在家么?(正旦上,云)是谁唤门哩?(做见张科,云)原来是张千哥哥,叫我做甚么?(张千云)谢大姐,老爷题名儿叫你官身哩!(正旦唱)

【南吕】【一枝花】往常时唤官身可早眉黛舒,今日个叫祗候喉咙响。原来是你这狠首领,我则道是那个面前桑?恰才陪着笑脸儿应昂,怎觑我这查梨相,只因他忒过当。据妾身貌陋残妆,谁教他大尹行将咱过奖?

【梁州第七】又不是谢天香其中关节,这的是柳耆卿酒后疏狂。这爷爷记恨无轻放,怎当那横枝罗惹、不许提防!想着俺用时不当,不作周方,兀的唤是么牵肠?想俺那去了的才郎,休、休、休,执迷心不许商量;他、他、他,本意待做些主张,嗨、嗨、嗨,谁承望惹下风霜?这爷爷行思坐想,则待一步儿直到头厅相;背地里锁着眉骂张敞,岂知他殢雨歹尤云俏智量,刚理会得燮理阴阳。

(张千云)大姐,你且休过去。等我遮着,你试看咱。(正旦看科,云)这爷爷好冷脸子也!(唱)

【隔尾】我见他严容端坐挨着罗幌,可甚么和气春风满画堂!我最愁是劈先里递一声唱,这里但有个女娘、坐场,可敢烘散我家私做的赏。

(张千云)大姐,你过去把体面者。(正旦见科,云)上厅行首谢天香谨参。(钱大尹云)则你是柳耆卿心上的谢天香么?(正旦唱)

【贺新郎】呀,想东坡一曲〔满庭芳〕则道一个"香霭雕盘",可又早祸从天降!当时嘲拨无拦当,乞相公宽洪海量,怎不的仔细参详?(钱大尹云)怎么在我行打关节那?(正旦唱)小人便关节煞,怎生勾除籍不做娼,弃贱得为良。他则是一时间带酒闲支谎,量妾身本开封府阶下承应辈,怎做的柳耆卿心上谢天香?

(钱大尹云)张千,将酒来我吃一杯,教谢天香唱一曲调咱。(正旦云)告宫调。(钱大尹云)商角调。(正旦云)告曲子名。(钱大尹云)[定风波]。(正旦唱)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张咳嗽科)(正旦改云)已已。(钱大尹云)聪明强毅谓之才,正直中和谓之性。老夫着他唱"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他若唱出"可可"二字来,便是误犯俺大官讳字,我扣厅责他四十;听的张千咳嗽了一声,他把"可可"二字改为"已已"。哦,这"可"字是歌戈韵,"已"字是齐微韵。兀那谢天香,我跟前有古本,你若是失了韵脚,差了平仄,乱了宫商,扣厅责你四十。则依着齐微韵唱!唱的差了呵,张千,准备下大棒子者!(正旦唱云)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已已。日上花梢,莺喧柳带,犹压绣衾睡。暖酥消,腻云髻,终日厌厌倦梳洗。无奈,想薄情一去,音书无寄!早知恁的,悔当初不把雕鞍系。向鸡窗收拾蛮笺象管,拘束教吟味。镇日相随莫抛弃,针线拈来共伊对,和你,免使少年光阴虚费。(钱大尹云)嗨,可知柳耆卿爱他哩!老夫见了呵,不由的也动情。张千,你近前来,你做个落花的媒人,我好生赏你。你对谢天香说:"大夫人不与你,与你做个小夫人咱。"则今日乐籍里除了名字,与他包髻、团衫、绣手巾。张千,你与他说!(张千见正旦云)大姐,老爷说:"大夫人不许你,着你做个小夫人,乐案里除了名字,与你包髻、团衫、绣手巾。"你意下如何?(正旦唱)

【牧羊关】相公名誉传天下,妾身乐籍在教坊;量妾身则是个妓女排场,相公是当代名儒。妾身则好去待宾客,供些优唱。妾身是临路金丝柳,相公是架海紫金梁;想你便意错见、心错爱,怎做的门厮敌、户厮当?

(钱大尹云)张千,着天香到我宅中去。(正旦云)杭州柳耆卿,早则绝念也!(唱)

【二煞】则恁这秀才每活计似鱼翻浪,大人家前程似狗探汤。则俺这侍妾每近帏房,止不过供手巾到他行,能勾见些模样?着护衣须是相亲傍,止不过梳头处俺胸前靠着脊梁,几时得儿女成双?(云)指望嫁杭州柳耆卿,做个自在人,如今怎了也?(唱)

【煞尾】罢、罢、罢,我正是闪了他闷棍着他棒,我正是出了箄篮入了筐。直着咱在罗网,休摘离,休指望,便似一百尺的石门教我怎生撞?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下)(钱大尹云)张千送谢天香到私宅中去了也。(诗云)我有心中事,未敢分明说。留待柳耆卿,他自解关节。(下)


第三折

(正旦上,云)妾身谢天香。自从进到钱大尹相公宅内,又早三年光景,将我那歌妓之心消磨尽了也。(唱)

【正宫】【端正好】往常我在风尘为歌妓,止不过见了那几个筵席,到家来须做个自由鬼;今日个打我在无底磨牢笼内!

【滚绣球】到早起过洗面水,到晚来又索铺床叠被,我服侍的都入罗帏,我恰才舒铺盖似孤鬼,少不的足恋蜷寝睡,整三年有名无实。本是个见交风月耆卿伴,教我做遥受恩情大尹妻,端的谁知?(二旦扮姬妾上,云)俺二人是钱大尹家侍妾。今日无甚事,去望姓谢的姐姐走一遭去。(见旦科,云)姐姐,俺二人竟来望姐姐。(正旦云)二位姐姐请坐。(二旦云)姐姐,你在宅中三年,相公曾亲近你么?(正旦唱)

【倘秀才】俺若是曾宿睡呵,则除是天知地知;相公那铺盖儿,知他是横的竖的!比我那初使唤,如今越更稀。想是我出身处本低微,则怕展污了相公贵体。

(二旦云)姐姐,虽然如此,你也自当亲近些。(正旦唱)

【滚绣球】姐姐每肯教诲,怕不是好意?争奈我官人行,怎敢便话不投机?(二旦云)姐姐,你又无甚么过失。(正旦唱)你道是无过失,学恁的,姐姐每会也那不会?我则是斟量着紧慢迟疾,强何郎旖旎煞难搽粉,狠张敞央及煞怎画眉?要识个高低。(二旦云)敢问姐姐,当日柳七官人《乐章集》,姐姐收的好么?(正旦唱)

【倘秀才】便休题花七、柳七,若听得这里是那里,相公的耳朵里风闻那旧是非。休只管这几句,滥黄齑,我也记得。

(二旦云)姐姐,可是那几句儿?说一遍儿我听咱。(正旦唱)

【穷河西】姐姐每谁敢道袖褪《乐章集》,都则是断送的我一身亏。怕待学大曲子我从头儿唱与你,本记的人前会,挂口儿从今后再休提。(二旦云)咱和你同去竹云亭上赌戏咱。(正旦云)姐姐每,咱去波。(唱)

【滚绣球】想前日使象棋,说下的则是个手帕儿赌戏,你将我那玉束纳藤箱子,便不放空回。近新来,下雨的那一日,你输与我绣鞋儿一对,挂口儿再不曾提。那里为些些赌赛绝了交契,小小输赢丑了面皮,道我不精细。

(二旦云)姐姐,咱掷这色数儿,俺输了也。姐姐,可该你掷。(正旦拿色子科)(唱)。

【倘秀才】幺四五骰着个撮十,二三二趁着个夹七;一面打个色儿,也当得幺二三是鼠尾。赌钱的、不伶俐,姐姐你可便再掷。

(二旦云)等我再掷,俺又输了也。可该你掷。(正旦唱)

【呆骨朵】我将这色数儿轻放在骰盆内,二三五又掷个乌十;不下钱打赛,我可便赢了你两回。这上面分明见,色数儿且休提。姐姐,我可便做桩儿三个五,你今日这般输说甚的?

(钱大尹把拄仗暗上)(二旦惊下)(正旦唱)

【倘秀才】你休要不君子便将闹起,我永世儿不和你厮极,塌着那臭尸骸一壁稳坐的。(钱将拄仗放在旦右肩上)(正旦拨科,唱)兀的不闲着您!(钱将拄杖放在旦左肩上)(正旦拔科,唱)臭驴蹄!(钱又将拄杖放在旦右肩上)(正旦拿住回头科,唱)兀的是谁?

(钱大尹云)天香,你骂谁哩?(正旦慌跪科)(唱)

【醉太平】唬的我连忙的跪膝,不由我泪雨似扒推;可又早七留七力来到我跟底,不言语立地;我见他出留出律两个都回避。相公将必留不剌拄杖相调戏,我不该必丢不搭口内失尊卑,这的是天香犯罪。(钱大尹云)天香,你怕么?(正旦云)可知怕哩。(钱大尹云)你要饶么?(正旦云)可知要饶哩。(钱大尹云)既然要饶,或诗或词,作一首来我看,我便饶了你。(正旦云)请

题目。(钱大尹云)就把这骰盆中色子为题。(正旦云)诗有了。(诗云)一把低微骨,置君堂握中。料应嫌点涴,抛掷任东风!(钱大尹笑科,云)圣人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这四句诗中大意,道我娶他做小夫人,到我家中三年,也不瞅不问。岂知我的意思?天香,我也和了四句诗,我念你听。(诗云)为伊通四六,聊擎在手中。色缘有深意,谁谓马牛风?天香,你在我家三年也,你心中休烦恼,我拣个吉日良辰,则在这两日内立你做个小夫人,你心下如何?(正旦唱)

【二煞】往常时不曾挂眼都无意,今日回心有甚迟?相公的言语更怕不中,委付妾身教我转转猜疑。相公又不是戏笑,又不是沉醉,又不是昏迷;待道是颠狂睡呓,兀的不青天这白日?

(云)相公,莫不是谬语?(钱大尹云)我又不曾吃酒,岂有谬语?我只爱惜你那聪明才学,可怜你那烦恼悲啼。(正旦唱)

【一煞】相公,你一言既出如何悔,驷马奔驰不可追。妾身出入兰堂,身居画阁,行有香车,宿有罗帏。相公,整过了三年,可便调理,无个消息;不想道今朝错爱我这匪妓,也则是可怜见哭啼啼。(钱大尹云)天香,后堂中换衣服去。(下)(正旦唱)

【煞尾】则今番文诌诌的施才艺,从来个扑籁籁没气力。相公这一句言语可立碑,我也不敢十分相信的。许来大官员,恁来大职位,发出言词忒口疾。你不委心为自家没见识,又不是花街中、柳陌里,那一个彻梢虚、雾塌桥,浑身我可也认的你!(下)


第四折

(钱大尹引张千上,云)老夫钱大尹是也。谁想柳耆卿一举状元及第,夸官三日。张千,安排下筵席。你去当街里,拦住新状元柳耆卿,道钱府尹请状元;他若不肯来时,你只把马带着,休放了过去,好歹请他来。若来时,报的老夫知道。(下)(柳骑马引祗候上,诗云)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小官柳永。自与谢天香分别之后,到于帝都阙下,一举状元及第。今借宰相头踏,夸官三日。我闻知钱大尹娶了谢天香为妻。钱可道也,你情知谢氏是我的心上人,我看你怎么相见?左右的,摆开头踏,怜慢的行将去。(张千上,云)状元,钱大尹相公有请!(柳云)我不去。(张千扯马,云)我好歹请状元见俺相公去来!(同下)(钱大尹上,云)早间着张千请柳耆卿去了,怎生不见来?(张千同柳上,云)状元少待,我报复去。(报科,云)请的状元到了也。(钱大尹云)道有请。(柳做见科)(钱大尹云)贤弟,峥嵘有日,奋发有时,兀的不壮哉!将酒来,今日与贤弟作贺。(把酒科,云)贤弟满饮一杯。(柳云)小官量窄,吃不的!(钱大尹云)贤弟平昔以花酒为念,今日如何不饮?(柳云)小官今非昔比,官守所拘,功名在念,岂敢饮酒?(钱大尹云)若是这般呵,功名成就多时了。你端的不饮酒,敢有些怪我么?张千,近前来。(做耳语科,云)只除恁的……。(张千云)理会的。(做叫科,云)谢夫人,相公前厅待客,请夫人哩!(正旦云)天香,谁想有今日也呵!(唱)

【中吕】【粉蝶儿】送的那水护衣为头,先使了熬麸浆细香澡豆,暖的那温泔清手面轻揉;打底干南定粉,把蔷擞露和就;破开那苏合香油,我嫌棘针梢燎的来油臭。

【醉春风】那里敢深蘸着指头搽,我则索轻将绵絮纽。比俺那门前乐探等着官身,我今日个不丑、丑。虽不是宅院里夫人,也是那大人家姬妾,强似那上厅的祗候。

(云)相公前厅待客,我且不过去,我试望咱。(唱)

【石榴花】我则道坐着的是那个俊儒流,我这里猛窥视细凝眸,原来是三年不肯往杭州,闪的我落后,有国难投!莫不是将咱故意相迤逗,特教的露丑呈羞?你觑那衣服每各自施忠厚,百般儿省不的甚缘由。

【斗鹌鹑】并无那私事公仇,倒与俺张筵置酒。(带云)我这一过去,说些甚么的是?(唱)我则是佯不相瞅,怎敢道特来问候。(见科)(钱大尹云)天香,与耆卿施礼咱。(正旦唱)我这里施罢礼,官人行紧低首。(钱大尹云)天香、近前来些。(正旦唱)谁敢道是离了左右,我则索侍立旁边,我则索趋前褪后。

(钱大尹云)天香,与耆卿把一杯酒者!(正旦云)理会的。(唱)

【上小楼】我待要提个话头,又不知他可也甚些机彀,倒不如只做朦胧,为着东君,奉劝金瓯;他若带酒,是必休将咱僝僽。(柳云)天香,近前来些。(正旦唱)这里可便不比我做上厅行首。(钱大尹云)天香把盏,教状元满饮此杯。(递酒科)(柳云)我吃不的了也。(正旦唱)

【幺篇】他那里则是举手,我这里忍着泪眸;不敢道是厮问厮当、厮来厮去、厮掴厮揪,我如今在这里不自由。(柳云)大姐,你怎生清减了(正旦唱)你觑我皮里抽肉,你休问我可怎生骨岩岩脸儿黄瘦!(钱大尹云)耆卿,你怎生不吃酒?(柳云)我吃不的了也!(钱大尹云)罢、罢、罢,话不说不知,木不钻不透。冰不搘不寒,胆不试不苦。"君于见机而作,不俟终日"。耆卿何故见之晚矣!当日见足下留心于谢氏,恣意于鸣珂,耽耳目之玩,惰功名之志,是以老夫侃侃而言,使足下怏怏而别。一从贤弟去了,老夫差人打听,道贤弟临行,留下一首[定风波]词。老夫着张千唤此谢氏,张千把盏,谢氏歌唱,我着他唱那[定风波]词。我则道犯着老夫讳字,不想他将韵脚改过。老夫甚爱其才,随即乐案里除了名字,娶在我宅中为姬妾。老夫不避他人之是非,盖为贤弟之交契。若使他仍前迎新送旧,贤弟,可不辱抹了高才大名!老夫在此为理三年,治百姓水米无交,于天香秋毫不染。我则待剪了你那临路柳,削断他那出墙花,合是该二人成配偶。都因他一曲[定风波],则为他和曲填词,移宫换羽,使老夫见贤思齐;回嗔作喜,教他冠金摇凤效宫妆,佩玉鸣鸾罢歌舞;老夫受无妄之愆,与足下了平生之愿。你不肯烟月久离金殿阁,我则怕好花输与富家郎。因此上三年培养牡丹花,专待你一举首登龙虎榜。贤弟,你试寻思波,歌妓女怎做的大臣姬妾?我想你得志呵,则怕品官不得娶娼女为妻。以此上锁鸳鸯、巢翡翠、结合欢、谐琴瑟。你则道凤台空锁镜,我将那鸾胶续断弦。我怎肯分开比翼鸟,着您再结并头莲?老夫佯推做小夫人,专待你个有志气的知心友。老夫不必多言,天香,你面陈肝胆,说兀的做甚!(诗云)拣选下锦绣红妆女,付与你银鞍白面郎。柳耆卿休错怨开封主,这的是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柳云)嗨!多谢老兄,肯为小弟这等留心!大姐,我去之后,你怎生到得相公府中?试说一遍与我听者!(正旦唱)

【哨遍】一自才郎别后,相公那帘幕里香风透。又无个交错觥筹,又无个宾客闲游饮杯酒,坐衙紧唤,乐探忙勾,唬的我难收救,只得向公厅祗候。不问我舞旋,只着我歌讴。将凤凰杯注酒尊前递,把商角调填词韵脚搜,唱到"惨绿愁红"。"事事可可",一时禁口。

【耍孩儿】相公讳字都全有,我将别韵儿轻轻换偷;即时间乐案里便除名,扬言说要结绸缪。三年甚事曾占着铺盖,千日何曾靠着枕头?相公意,难参透。我本是沾泥飞絮,倒做了不缆孤舟!

【二煞】见妾身精神比杏桃,相公如何共卯酉?见天香颜色当春昼。观花不比观娇态,饮酒合当饮巨瓯。谁把清香嗅?则是深围在阑底,又何曾插个花头!(钱大尹云)张千,快收拾车马,送谢夫人到状元宅上去!(柳同旦拜谢科,云)深感相公大恩!(正旦唱)

【煞尾】这天香不想艳阳天气开,我则道无情干罢休!谁想这牡丹花折入东君手,今日个分与章台路傍柳。

题目柳耆卿错怨开封主

正名钱大尹智宠谢天香

赏析

【中吕】阳春曲 皇亭晚泊

徐再思徐再思 〔元代〕

水深水浅东西涧,云去云来远近山。秋风征棹钓鱼滩,烟树晚,茅舍两三间。 双渐
  苏卿倦织回文锦,双渐空怀买笑金。风流一点海棠心,不听琴,只是不知音。 春情
  桃花月淡胭脂冷,杨柳风微翡翠轻。玉人欹枕倚云屏,酒未醒,肠断紫箫声。 闺怨
  妾身悔作商人妇,妾命当逢薄幸夫。别时只说到东吴,三载余,却得广州书。 赠海棠
  玉环梦断风流事,银烛歌成富贵词。东风一树玉胭脂,双燕子,曾见正开时。 春思
  酒醒眉记青鸾恨,春去香消紫燕尘。阑干掐遍月儿痕,深闭门,花落又黄昏。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

顾敻顾敻 〔五代〕

露白蟾明又到秋,佳期幽会两悠悠,梦牵情役几时休?
记得泥人微敛黛,无言斜倚小书楼,暗思前事不胜愁!
赏析

念奴娇(过小孤山)

秦观秦观 〔宋代〕

长江滚滚,东流去,激浪飞珠溅雪。独见一峰青崒嵂,当住中流万折。应是天公,恐他澜倒,特向江心设。屹然今古,舟郎指点争说。
岸边无数青山,萦回紫翠,掩映云千叠。都让洪涛恣汹涌,却把此峰孤绝。薄暮烟扉,高空日焕,谙历阴晴彻。行人过此,为君几度击楫。
赏析 注释 译文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周邦彦周邦彦 〔宋代〕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赏析 注释 译文

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攲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赏析

夜行船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漏永迢迢清夜。露华浓、洞房寒乍。愁人早是不成眠,奈无端、月窥窗罅。
心心念念都缘那。被相思、闷损人也。冤家你若不知人,这欢娱、自今权罢。
赏析

念奴娇(席上即事)

赵长卿赵长卿 〔宋代〕

精神俊雅,更那堪、天与风流标格。罗绮丛中偏艳冶,偷处教人怜惜。目剪秋波,指纤春笋,新样冠儿直。高唐云雨,甚人有分消得。
忔戏笑里含羞,回眸低盼,此意谁能识。密约幽欢空怅望,何日能谐端的。玳席歌余,兰堂香散,此际愁如织。人归空对,晚阴庭树横碧。
赏析

夏云峰(初秋有作)

赵长卿赵长卿 〔宋代〕

露华清。天气爽、新秋已觉凉生。朱户小窗,坐来低按秦筝。几多妖艳,都总是、白雪余声。那更、玉肌肤韵胜,体段轻盈。
照人双眼偏明,况周郎、自来多病多情。把酒为伊,再三著意须听。销魂无语,一任侧耳与心倾。是我不卿卿,更有谁可卿卿。
赏析

清平乐

李从周李从周 〔宋代〕

东风无用。吹得愁眉重。有意迎春无意送。门外湿云如梦。
韶光九十慳慳。俊游回首关山。燕子可怜人去,海棠不分春寒。
© 2023 五零百科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