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蔡大

苏舜钦 苏舜钦〔宋代〕

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
古今共传惜今夕,况在松江亭上头。
可怜节物会人意,十日阴雨此夜收。
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长空无瑕露表里,拂拂渐上寒光流。
江平万顷正碧色,上下清澈双璧浮。
自视直欲见筋脉,无所逃避鱼龙忧。
不疑身世在地上,只恐槎去触斗牛。
景清境胜反不足,叹息此际无交游。
心魂冷烈晓不寝,勉为此笔传中州。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独自一人与那清冷的月亮相对,心绪难平;朋友啊,见不到你我忧愁满腹。
从古至今没有人不珍爱中秋佳节,更何况坐在你督造的松江亭中。
节令景物顺从人意令人欣喜,连续十几天的阴雨天气今夜便突然结束。
看来不仅是人间看重中秋的月亮,上苍也同样富有雅趣。
万里长空澄澈如洗,一轮明月渐渐升上天际,把似水的光华洒满大地。
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
月光照射下自己也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
我不疑惑是否身在人间,只怕飞上天空的木筏,把我带到银河去遨游。
面对这清幽的情景我反而不觉得满足,只因为没有朋友与我一共游览。
想到这我心绪颤动难以入睡,勉强拿起笔写了这首诗寄往中州。

注释
吴江亭:一名松江亭,在江苏省吴江县东吴淞江口。吴江,一名吴松江,古称松江,源出太湖,流经吴江(今江苏吴江)、吴县(今江苏吴县)等,向东北入海。张子野:张先(990—1078),字子野,湖州乌程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官吴江知县,历京兆通判、尚书都官郎中。著名词人,亦擅诗。君谟蔡大:蔡襄(1012—1067),字君谟,仙游人。天圣八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著名书法家。
悠悠:忧思。
故人:指张先。时已离吴江县令任,在都城开封。
可怜:即可爱、可喜。
节物:节令景物。
无瑕:没有瑕疵。
表里:这里指明月。
寒光:即月光。流:照射。
双璧:指天上的明月与水中的月影。
筋脉:筋骨脉络。
鱼龙:此指水中之鱼。
“只恐”句:《博物志》载,海与天河通,有个住在海边的人,见每年八月有木槎经过。一次,他乘上木槎,到了天河,见到牛郎织女。槎,木筏。斗牛,都为星辰名。这句借乘槎典,说自己怀疑置身天上。
冷烈:快速地战栗颤动。
中州:河南一带,古为豫州,处九州之中,因名。这里指北宋京城开封。▲

创作背景

  吴江亭则因为与诗人的两位好友张先、蔡襄有着某种特殊的联系,故更能勾摄起对友人的怀念。北宋康定元年(1040)词人张先(字子野)在吴江当县丞,将江边的如归亭“撤而新之”,蔡襄(君谟)在亭壁题词云:“苏州吴江之滨,有亭曰‘如归’者,隘坏不可居。康定元年冬十月,知县事秘书丞张先治而大之,以称其名。既成,记工作之始,以示于后。”(《中吴纪闻》卷三)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推行新政。苏舜钦被范仲淹推荐,担任集贤校理。当时朝中保守派势力强大,新政无法顺利进行。次年,苏舜钦按惯例将所拆奏封的废纸换钱办酒庆赛神会,邀请好友十余人参加。保守派乘机攻击他偷盗奏封纸,他因此被除名为民,同席的人都被免官。接着,他的岳父宰相杜衍、好友范仲淹都被罢官,新政失败。他削职为民,避居苏州。在阴雨初睛的中秋之夜,他登临此亭,望着一轮圆月,感慨从中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中秋怀人诗。诗用赋体,平铺直叙。第一层八句,写对月思友。前四句交代时地,丝丝入扣;下四句写得很满,说老天照顾到人们赏月的爱好,久阴变晴,特地让月亮出现。第二层八句,把月色写得美,显出末层四句怀人的伤感。

  全诗一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八句,借中秋对月直抒胸臆。开篇言“独坐”,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与“中秋对月”形成强烈的对照,并自然地引出“心悠悠”——不见故人而产生的无限情思。接下去两句,扣住“中秋”和“松江亭”,进一步点出勾起思念之情的缘由:古往今来,人们都珍惜中秋之月,因为它象征着和亲人的团聚,更何况诗人“独坐”的吴江亭是友人张先所修治,并且亭上还留有另一位好友蔡襄的题词。可现在人去亭空,唯独诗人一个人坐在这里遥望着中秋之月。此时此景,大有“何事长向别时圆”之慨。诗人刚刚被逐出朝廷,远离世居的汴京,心绪难平。三四诗人并不愿意自溺于这种气氛中,笔锋一转,写出一件令人快慰的事——时令、气候也善解人意,连绵的阴雨在中秋之夜停止了。不仅人间珍重这中秋佳月,上天亦对之怀有深意。这四句从表面看,是在庆幸中秋见月,实质上正反衬出诗人徒见明月,不见故人的伤感。以上八句以感慨、议论为主,以情真取胜。

  第二层八句写中秋之月。头两句写明月渐升的情景:长空万里,天宇澄澈,一轮明月渐渐升起。寒光从空中直泻而下,仿佛水银在流动。接着写江、月互相辉映的景色。吴松江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江中映出了月亮的倒影,唯见上下一双玉璧浮沉辉映。这时的世界显得格外洁净,诗人觉得自己也在月光的照射下变得晶莹透明,可以看到自己的筋脉。而大江更是明净得可以见底,潜伏的鱼龙要担心无处藏身了(此句倒装,即“鱼龙忧”“无所遁”之意)。这奇异的景色,使诗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仿佛离开人世,像海客乘上浮槎,到了天上,他担心会触上斗牛星座。这是十分奇特的想象。

  这里对月亮的尽情描写,与前文所表现的感慨有逻辑上的联系。苏舜钦慷慨有大志,是庆历革新的健将,却受到诬陷,被迫远离亲朋好友,来到苏州隐居。他希望朝政有澄清之日。诗中对月光洞照力的赞美,正寄托了这种理想。而对仙境的向往,则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最后四句,由写景再次转为抒怀。面对中秋佳景,诗人联想到自己悲凉的现状,虽有良宵美景,无奈孑然一身,远离亲朋,孤寂可悲。诗人辗转枕席,无法入眠,不觉到了天明。于是提起笔来,写下了这首诗,寄给远在中原的好友蔡襄,以寄托自已的思念之情。▲

苏舜钦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诗人,字子美,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父由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他与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邴原泣学

礼赞礼赞 〔明代〕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赏析

【双调】折桂令 寿张德中时三月三日

舒頔舒頔 〔元代〕

  问仙娥何处称觞?帕递香罗,寿祝张郎。整整杯盘,低低歌舞,淡淡韶光。
想无愧乾坤俯仰,且随缘诗酒徜徉,乐意何长。人醉西池,月上东墙。
  过今朝三月初三,昨夜长庚,书幌光含。狂客追欢,歌姬索笑,余子醺酣。
且莫说莺儿,试听他燕子喃南,此乐何堪!多君畅饮,容我高谈。

赏析 注释 译文

菩萨蛮·阑风伏雨催寒食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阑风伏雨催寒食,樱桃一夜花狼藉。刚与病相宜,锁窗薰绣衣。
画眉烦女伴,央及流莺唤。半晌试开奁,娇多直自嫌。
赏析 注释 译文

眼儿媚·咏红姑娘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骚屑西风弄晚寒,翠袖倚阑干。霞绡裹处,樱唇微绽,靺鞨红殷。
故宫事往凭谁问,无恙是朱颜。玉墀争采,玉钗争插,至正年间。
赏析 注释 译文

浪淘沙·青草湖中万里程

白居易白居易 〔唐代〕

青草湖中万里程,黄梅雨里一人行。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

赏析

如梦令(寿茶)

姚述尧姚述尧 〔宋代〕

龙焙初分丹阙。玉果轻翻琼屑。彩仗挹香风,搅起一瓯春雪。清绝。清绝。更把兽烟频爇。
赏析

好事近(赠王清叔)

姚述尧姚述尧 〔宋代〕

水阁弄清风,黯黯满园肥绿。茶罢竹间携手,有佳人如玉。
渊明三径已催归,名利几时足。遥想五云多处,奏南风一曲。
赏析

鹧鸪天(冬至上李漕)

石孝友石孝友 〔宋代〕

万里羁孤困一箪。平头四十误儒冠。舜弦广播薰风暖,邹律潜消黍谷寒。
楼谩倚,剑休弹。看君行复上金銮。凤池波里求余润,蚖肆泥中岂久蟠。
赏析

画堂春(长新亭小饮)

赵长卿赵长卿 〔宋代〕

小亭烟柳水溶溶。野花白白红红。恼人池上晚来风。吹损春容。
又是清明天气,记当年、小院相逢。凭栏幽思几千重。残杏香中。
赏析

西江月(夏日有感)

赵长卿赵长卿 〔宋代〕

稳唱巧翻新曲,灵犀密意潜通。荷花香染晚来风。相对恍然如梦。
有恨眉尖皱碧,多情酒晕生红。此愁不是闲浓。应为仙源倾动。
© 2023 五零百科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