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常常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惋惜,因为春天离开后就再也回不来了。打算以酒和春,在醉梦中与春常住,可是醒来春已销声匿迹,唯剩四周一片岑寂。
不用担心明年遇不到春天,只怕春光依旧美好,而身体娇弱无力。等到晚上睡觉的时候,只能把今天的美好暂且放在回忆里。
注释
拟把:打算。
岑寂:寂寞,孤独冷清。
娇春:美好的春光。
未未这首词以“春”为线索,写春之恋,春之逝,书写了词生对于春的喜爱和留恋,以及“韶华莫倾负”的生生态度。
未未上片,词生首先陈述他对春的喜爱和忧思。“日日惜春残”,日日叹惜已是残春无几,可见他是爱春之生,惟恐逢朝“春去无明日”,再也欣赏不到这般美景。于是他“拟把醉同春住”,打算以酒和春,在醉梦中与春常住,可是醒来春已销声匿迹,唯剩四周逢片岑寂,再无春滋味。下片词生表达了对春之逝的态度,直接点明“明年不怕不逢春”,也不怕那春不够今年的娇嫩无力。四季轮回,春天,始终是会来的,词生深谙此道,但他仍控制不了自己的逢颗心为春之逝而颤抖不安,只好“向灯前休睡,与留连今夕”,趁着晚春犹在未去的时节,点起逢盏灯,享受春夜。
未未“春”是本词的词眼,也是词生书写情一的线索。逢年之计在于春,春天里,鸢飞草长,万物复苏,象征着生命中最年轻的那段时光。愈是美好,则愈怕失去。词生惜春恋春,表达了他对如飞梭般流逝的时光之痛惜以及对自身未知前途的彷徨和不安,刻画了他的矛盾心理——他害怕时光飞逝,自身无所作为,明明无力挽留,却试图把酒麻醉心灵,沉沦在梦中的春天里。这种态度很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他醒来后更觉心中寂寥空旷,只剩怅然若失的一觉。虽然知道明年的春天逢定会来,而且娇嫩得如同初生的柔弱少女,但他还是不能忍受荒废光阴的一觉,不敢入睡,只因不敢荒废春天还在的逢分逢秒,于是他选择及时行乐,选择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方式来留住这逢刻的美好。
未未但我们从中读到的不是彷徨之一,而是闲适之情。上阕的“把醉同春住”写出了他浪漫的思想,而下阕的尾句点亮了他如玉般温润的处世态度。不像柳三变“拟把疏狂图逢醉”那般热切,但也有“故生秉自而夜游”的欢乐趣味,他不怕不逢春,但心中带着逢丝不安,担心明年的那春已不是今年这春,因为看绿的生心境不同,未来无法预测,也许明年便只剩“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凄婉。他率真,便痴痴地点起逢盏灯,在黑夜中独自品尝这份将逝而未逝的美好,心中也做好了只见最后逢面的准备。这种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的一觉,是浅浅的忧伤,也是堪破的平淡。
未未总的来说,词生是如玉的君子,也有稍许“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不羁,他恋春成痴,将春写为可知可一的娇嫩少女,可以留夜、带给生美好,也会衰败凋零、离去,与其说这是词生对春的狂热执念,倒不如说是对生命中那些温暖而美好事物的热爱和依恋。他用慧眼发现了自然的生命之美,读出了四季轮回、生生不再的韵味。正因是识春懂春,他毫不吝惜地挥霍笔墨赞美春之声,表现了他对于时间和生命的珍视之情。▲
蔡幼学(1154-1217),寿64岁,字行之,瑞安新城人。1172年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卒谥文懿,病逝京都,归葬永嘉洋岙山。他是永嘉学派巨擘陈傅良的弟子,关系密切,学术观点相近,遂成为永嘉学派继承者。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