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注释 译文

哀旅顺

黄遵宪 黄遵宪〔清代〕

海水一泓烟九点,壮哉此地实天险。
炮台屹立如虎阚,红衣大将威望俨。
下有深池列巨舰,晴天雷轰夜电闪。
最高峰头纵远览,龙旗百丈迎风飐。
长城万里此为堑,鲸鹏相摩图一啖。
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无边的海水环绕着中国国土,此地是如此壮观实在是天险。
一座座屹立的炮台好似发怒的猛虎,红衣大炮更是无比威严。
下面有海湾那里排列着巨舰,晴天里发出雷鸣夜有闪电。
站在最高峰上放眼远望,百丈高的龙旗迎风展。
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帝国主义列强都想染指此处。
昂头侧看虎视眺晚,伸手欲夺终是不敢。
可以说海能填平山能撼,魔鬼们再三图谋无此胆。
一旦陷落遭浩劫,听说敌兵来自山背面。

注释
旅顺:又称旅顺口,在辽东丰岛最南端,形势险要,与山东成海卫同为北洋海军基地。
一泓(hóng):一片。泓:水深的样子。
烟九点:中国古时分为九州,从天上俯视大地,不过像九点烟尘。诗中指中国国土。
虎阚(hǎn):老虎发怒的样子。
红衣大将:指大炮。明末清初仿荷兰大饱而造的一种炮,称红衣大炮。
俨(yǎn):庄重,整齐。
深池:指大船坞。
晴天雷轰夜电闪:谓北洋水师昼夜练兵发炮时的声威和情景。
纵远览:放眼远望。
龙旗:清朝的国旗。
颭 (zhǎn):招展,飘动。
长城万里此为堑:旅顺形势险要,好像是万里长城的护城河。堑:防御用的深沟。
鲸(jīng)鹏:比喻指帝国主义列强。
摩:磨擦。诗中指相互争夺。
啖(dàn):吃。
睨(nì):斜视。
眈(dān)眈:贪婪注视的样子。
攫(jué):抓取。
撼:摇,摇动。
万鬼:指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劫灰:劫火余灰。
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诗中指旅顺的陷落。
蹈背来:从背后而来。当时日军先占领大连,随后从旅顺的背后发起进攻,攻陷旅顺。▲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冬,日寇围攻旅顺,主帅溜之大吉,军心唤散,仅有残兵抵御。五天后,清廷重要军港旅顺失守,日军屠城数日。消息传来,诗人悲戚异常,愤然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首诗前十四句极言旅顺港的形势之壮险、战备之精良、军威之雄壮,正是天下无双,固若金汤。最后两句骤然转折,将前文陡然抹倒,金城之固,毁于一旦,于大起大落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悲愤叹惋。全诗描写生动,语言通俗,格调沉重。全诗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

  从“海水一泓烟九点”至“龙旗百丈迎风颭”为第一层次,极写旅顺口形势的险要,炮台和大炮的精良、威严,港口布防的坚固。诗人一开始便以一种自豪的激情描写旅顺口的壮险的形势:“海水一汉烟九点。”这里将李贺《梦天》诗“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缩为一句的开头,居高临下,气势不凡。诗人像是引导读者从飞机上俯瞰辽阔的祖国大地。面对着如此壮险的海港,诗人由衷地发出赞叹:“壮哉此地实天险”。诗人选取了炮台、大炮、深、巨舰,龙旗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着重表现旅顺口形势之险要,装备之精良,防务之坚固。再加上发炮时的雷鸣电闪,港湾里的龙旗招展,写得有声有色,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的激情。

  第二个层次从“长城万里此为堑”至“万鬼聚谋无此胆”,揭露帝国主义时时妄图掠夺旅顺、入侵中国领土的阴谋。“昂头侧睨视眈眈,伸手欲攫终不敢 ”,诗人以拟人化的手法把海港要塞写成昂首的猛虎,警惕地注视着阴谋入侵的敌人,终于使它们不敢轻举妄动。“谓海可填山易撼,万鬼聚谋无此胆”,这里用昂首的猛虎比中国军民,用“万鬼”比喻帝国主义列强,表现了对自身力量的自信和对敌人的蔑视,爱憎感情鲜明而强烈。而且,“昂头侧脱何耽耽”一句同前面的“炮台屹立如虎阐’相呼应,保持了形象的连贯和完整。

  “一朝瓦解成劫灰,闻道敌军蹈背来”为第三层次,诗人以画龙点睛之笔高度概括了旅顺失陷的惨痛历史。谁知诗人引为自豪的如此坚固的要塞,竟然“一朝瓦解成劫灰”,这里面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哀痛和悲愤。如前所述,日军是从后路攻入旅顺的。诗人并没有重复旅顺失陷的战争过程,而是用“闻道敌军蹈背来”一句委婉含蓄地高度概括,揭示了旅顺港失陷的原因,深含着对应当为这次战争的失败负责的腐败政府和无能将领的不满与谴责,表现了诗人的巨大的哀痛与悲愤。

  全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地记录了旅顺失守的情景。题为“哀旅顺”,实则表现了诗人对昏庸无能之清政府的愤怒谴责、对迫在眉睫之民族危亡的深切焦虑,同时也蕴含有抵御外悔的爱国情怀。这首诗在艺术上采取史诗般的笔法,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甲午海战加以高度概括与真实记录,显示了诗人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其次,全诗以大量篇幅对我、敌双方的形势加以渲染,采用层层铺垫、卒章显志的方法来突出主题。▲

黄遵宪

黄遵宪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汉族客家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猜您喜欢
赏析 注释 译文

游虞山记

沈德潜沈德潜 〔清代〕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云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不忍舍去。遇山僧,更问名胜处。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呼!岂独寻山也哉!

赏析 注释 译文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唐寅唐寅 〔明代〕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赏析 注释 译文

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韦庄韦庄 〔唐代〕

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小楼高阁谢娘家。
暗想玉容何所似?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赏桂呈朔翁

吴文英吴文英 〔宋代〕

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底,乱香飞。
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
赏析 注释 译文

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张宁张宁 〔明代〕

一曲清商,人别后、故园几度。
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
三径西风秋共老,满庭疏雨春都过。
看苍苔、白石易黄昏,愁无数。
峄山畔,淇泉路。空回首,佳期误。
叹舞鸾鸣凤,归来迟暮。
冷淡还如西草,凄迷番作江东树。
且留他、素管候冰丝,重相和。
赏析 注释 译文

虞美人·风灭炉烟残灺冷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风灭炉烟残灺冷,相伴惟孤影。判教狼藉醉清尊,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尊前。
赏析 注释 译文

减字木兰花·楼台向晓

欧阳修欧阳修 〔宋代〕

楼台向晓。淡月低云天气好。翠幕风微。宛转梁州入破时。
香生舞袂。楚女腰肢天与细。汗粉重匀。酒后轻寒不著人。
赏析 注释 译文

江神子·赋梅寄余叔良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暗香横路雪垂垂。晚风吹。晓风吹。花意争春,先出岁寒枝。毕竟一年春事了,缘太早,却成迟。
未应全是雪霜姿。欲开时。未开时。粉面朱唇,一半点胭脂。醉里谤花花莫恨,浑冷淡,有谁知。
赏析 注释 译文

水调歌头·寿赵漕介庵

辛弃疾辛弃疾 〔宋代〕

千里渥洼种,名动帝王家。金銮当日奏草,落笔万龙蛇。带得无边春下,等待江山都老,教看鬓方鸦。莫管钱流地,且拟醉黄花。
唤双成,歌弄玉,舞绿华。一觞为饮千岁,江海吸流霞。闻道清都帝所,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回首日边去,云里认飞车。
赏析

临江仙(代闺怨)

刘镇刘镇 〔宋代〕

荡紫飘红芳信断,都无人间秾纤。吟鞭倚醉问凉蟾。香消金缕篆,压压宝妆奁。
梦峡朝云飞不到,一春离绪厌厌。却疑归燕碍重帘。心期花底误,眉恨柳边添。
© 2023 五零百科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